当前位置:

学习近体诗的体会

作者:胡驭华 编辑:刘强 2015-12-18 11:22:45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  老夫年逾古稀,年少时喜读文学作品,古今中外,兼纳并蓄,工作后忙忙碌碌,便与文学绝缘。退休了,闲来无事玩电脑,2008年6月,在大弟拓华的怂恿下,始开博习诗,自学王力《诗词格律》启蒙。买了唐宋元明清各代诗词选,每日品读,不过效果甚差,放下即忘。近年来得诗词习作四百余篇,常常是心思佳句推敲夜,梦觅新词辗转床。滋味甘甜唯自晓,春风舞笔色飞扬。在网上结识了一批诗友,互相切磋交流,,大大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。也曾在中华诗词学会和研究院等组织主办的诗词大奖赛中获奖,算是对近八年努力学习的肯定吧。 其实诗词格律并非深奥难学,学通了就是这么几件事:

  (1)遣词用字要按平声仄声的规则,在规定的位置要押韵,押韵和字的平仄都要按平水韵(古韵)或中华新韵(写词按词林正韵)来查用。其目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,声调起伏,抑扬顿挫,有音乐节奏感;因为自古以来诗词都是吟唱,不是看.要读出声。这是写格律诗最基本的要求。我古新韵都用,感觉二者各有短长,它只不过是个工具,不必拘泥于一种。至于平仄,可以用同义词,近义词,别称等来调整替代,还可以调整用词的前后次序的来满足平仄要求;要注意的是:格律诗,无论平、仄,白脚(不压韵句的尾字)与韵脚的韵母相同,属撞韵,需要避免。

  (2)律诗一般有四联,一般中间两联要对仗,特别是颈联必须工对;一,三联对,二联不对仗的,曰偷春格;古诗中有三联甚至四联全用对仗的,也有一联都不对仗的,不过都很少。超过四联的叫长律,或排律,除了首尾两联其余各联都要求对仗;绝句则可对可不对。一般来说,反对为上,正对次之,意似之对则有合掌之嫌;王力先生说“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,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,是庸俗作风。”值得注意,但很难把握。

  (3)谋篇构局有起承转合的要求,律诗绝句都如此。但起承转合并不是和1,2,3,4联一一对应的,可灵活运用。而结得好歹最见功底。有从诗的本意结,也有散发开来结的。

  (4)还有一些细节,如要讲粘对,忌孤平,有拗救,句尾避免三连仄,三连平;还有变格,对仗忌合掌,句法忌四法合一,每句里不要连用同调仄声字,一首诗里不押韵的句子尾字避免连用同调字,还要注意相邻联句的音节不要相同等等。有了变格和拗救,格律也就不是那么呆板的了。“135不论,246分明”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,不足为凭。掌握了粘对就掌握了平仄格式;孤平则有两种说法,一说是句中除尾字外有两个平声字就不是孤平,另一说是每句除尾字外须有两平相连才不是孤平。前一种是底线,尽可能满足后者。

  (5)若是写古风则不讲平仄了,只需按韵谱押韵,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中间换韵,平仄韵还可以交替使用。

  我认为格律到此,便可打住了。 不过想写首好诗就不是一件易事了,它与作者的文学素养,艺术天分,生活历练,人品情操,都有紧密的联系。

  具体到写作,诗词的立意十分重要,它决定了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,立意独到,遣词准确出新,巧妙谋篇,就有可能写出佳作。我写的都是从我所历所见,有感而发,水平不高但都真情实意。不喜欢文字游戏和应酬,讨厌无病呻吟,反对在故纸堆里炒剩饭。主张诗词应该贴近现实生活,言情言事言志。 为什么现在的人觉得读解和写格律诗词难呢?我以为主要有四个原因: 一是启蒙晚,古代人从认字开始就学习<律韵启蒙>了,而我们却是从白话散文开始学认字的。虽然课本里也接触过格律诗词,但从来没有哪位老师会对学生讲解平仄押韵。 二是诗词语法不同,我们学的是主谓宾定状补,与我们生活中的用语相同。而诗词不按这来行文,陆游的七律《书愤》是传唱千古的名篇,其中颌联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“就是几个名词连成。如果用白话文来写这段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历史,就是数千字的文章了。十百来字要囊括天地人物风光情感,也不可能用常规的了。 三是思维逻辑不同。诗词的思维是跳跃思维,尽管其字句有内在的联系,但在字面上并不一目了然。这与我们日常的顺理成章的思维大不同。 四是古代作者限于字数,为了涵括更多的事物,便常常用典故入诗,一句甚至三两个字就是一个故事,这对不熟悉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人,缺乏古代知识的人,就难读懂了。此外由于古代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所限,往往借古寓今,用词隐晦曲折,更增加了后人理解的难度。虽然准确用典能丰富诗词内涵,但我写作不用典,因为年纪大了,记忆差,原本就没有根厎,用不好反而出笑话,使读者如坠云雾之中,不明所云。 诗歌自先秦《诗经》以下,历几千年,深得中华民族,炎黄子孙的热爱。历代文人墨客和劳动人民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,包括大量光辉灿烂的不朽作品。记录了当时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史实。文体也日益变化多样,从四言,五言,六言,七言,长短句,曲,赋,联,散文,到现代散文诗等等,各代都有盛行的文体,按其成就而言,就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等。不过格律诗有着最强的生命力,自晚唐基本定型后,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和大量传唱千古的名篇。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文体,都能也应该言情言事言志。打个比喻,文体是个瓶子,可以有各种式样,可以简洁明快,可以古朴苍劲,还可以豪华大气,关键在于你往里装了什么东西。总不能用茅台酒瓶,装上自家酿的老酒,也说是国酒,大家不认可啊。你把茅台酒装在可乐瓶里,也还是好酒。所以文体不存在优劣。我对诗的文体有偏爱无偏废。你爱用什么文体就用什么。更不存在什么今古对决。不过写律诗填词就得遵其格律,就要按它的平仄和韵律,总不能凑齐了字数就叫律诗或词了。那只能叫现代散文诗,当然,写得好,一样能得到朋友们喜爱和赞赏。崇古非今,崇今非古都不好。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吧!现在有的人没有深入了解 ,掌握格律诗词的内蕴,就叫喊要革它的命,窃以为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浅薄。 写的文章都是发到各种媒体上,供大家欣赏,于是各种评论也就随之而来,这就要正确待之,不以褒喜,不以贬悲。世界上雅俗共赏,老少咸宜,各类人等都赞赏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。对于我这个爱好者来说,自己满意,还有些朋友喜欢就可以了。把好评当作鼓励,把批评视为帮助就是了。我喜欢朋友来批评,辩之则明,难得有人指点啊! “为文须千斟万酌,以求一是,再三更改。“郑板桥之言诚矣!好文章是改出来的。辛弃疾写《永遇乐-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推敲数月才拿出示人,岳珂(岳飞之孙)还批其用典过多,后人难懂,何况我等。 随笔写来,贻笑大方了,欢迎批评指导。

作者:胡驭华

编辑:刘强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安化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