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县立足县情实际,依托资源禀赋,以“愚公移山”的精神吹响精准扶贫集结号,打响脱贫攻坚战,产业扶贫“换穷业”、雨露计划“拔穷根”、扶贫搬迁“挪穷窝”、驻村帮扶“结穷亲”、社会保障“兜穷底”……通过一系列组合拳,精准施策,帮助贫困户富脑袋、富口袋。三年来,全县共有7万群众相继甩掉贫困帽子,逐步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。即日起,我台与县扶贫局将联合推出系列报道——《扶贫花开》,聚焦我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思辨与探索。今天推出第一期,《攻坚产业扶贫 走山区特色脱贫路》。
寻着袅袅茶香,记者来到了马路镇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的制茶车间,20余名拣茶女工正在忙着手工分离拣茶,手指翻飞,迅速剥离茶粒和茶梗。据企业负责人介绍,现在正值农闲,贫困户到公司拣茶,实现了在家门口的第三次就业。
八角茶业积极探索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扶贫模式,于2014年在马路镇洞山村开始试点,通过给当地农户免费提供云台大叶茶叶种苗、优质有机肥、栽培技术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。按照安化县委、县政府提出的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,2019年实施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目标,八角茶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,2016年在马路镇马隍村、严家庄村、八角村等9个村实施产业帮扶,先后免费发放茶苗358万株优质茶苗,并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,执行保护价收购政策,实现委托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453户1648人。此外,公司上门收购鲜叶,为农户在种植培管环节提供了第一次就业;鲜叶采摘、黑毛茶初加工环节,为农户提供了第二次就业;农闲期间,农户到公司工作,实现了第三次就业,走出一条以茶产业生产链条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。
发展黑茶产业既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,又能增强贫困群众的“造血功能”。县委、县政府紧跟省委千亿湘茶发展规划,,坚持“扩基地、提品质、强品牌”,打造产业扶贫“主心骨”,推进茶旅一体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推广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模式,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中,让贫困户真正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成果。
目前,我县达产茶园每亩年产值可达13500元,除去4000元的生产成本,每亩效益达到了7500元左右。所以,一户农民一亩茶园就能基本脱贫,2亩茶园就能完全脱贫。
“后发赶超,绿色崛起”,短短几年,安化黑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,2016年产量达6.5万吨,分别占全国茶叶产量的3%、全国黑茶产量的32.5%,实现综合产值125亿元、茶产业税收2亿多元,全县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,年劳务收入35亿元以上,其中贫困人口6.7万人,年收入约8亿元,近两年,约有5万人因安化黑茶产业而脱贫。安化黑茶产业成为目前我县区域内规模最大、品牌最响、综合效益最高、带动能力最强、从业人员最多的富民主导产业,让“一片树叶成就一个产业,富裕一方百姓”成为现实。
为全面实施精细化扶贫,做到不落下一个地区,不落下一个群众,我县在做大做强黑茶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山地优势,因地制宜,在柘溪库区移民集中区重点发展了柑桔产业;按照产销对路的原则发展了中药材产业,在特色贫困村发展了以美丽乡村游、秀美林场、休闲农业为主的生态旅游业,打造全域旅游,实现茶旅一体化发展;县乡两级产业扶持发展基金的设立,扶贫带动龙头企业的培育和确立,扶贫金融授信服务的启动为产业扶贫的推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。截至2016年,全县各类种养专业大户达550个、家庭农场280家,发展农民合作社730个,壮大农业龙头企业42家。直接帮扶、股份合作帮扶、委托帮扶模式的实行,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,切实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造血功能。
"精准扶贫、产业先行”,富民产业的蓬勃发展,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,基础设施明显改善,脱贫步伐明显加快。三年来,全县共有7万群众相继甩掉贫困帽子,逐步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。
来源:安化电视台
作者:邓鸿瑶
编辑:刘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