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续关注《落实“3+2”系列报道——乡镇篇》。今天我们走进县城南区,十多年前,这里还只是一处零星散布着农户的小村庄。2004年,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、审时度势,响亮提出了“加快县城扩容提质、十年再造一个新县城”的战略目标。十年后的今天,县城南区迎来了发展的新浪潮。
县城南区地处美丽的资水之滨,与县城东坪隔江相望,下辖四村一场,总面积17平方公里。历届工委、管委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深入推进“3+2”发展战略,取得了辉煌的成绩。
县城南区管委主任刘卫方告诉我们,2014年南区的财政税收已经达到9400万元,今年有望超过1.1亿元,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达到1.6万元,比十年以前分别增长了15倍和4倍。目前县城南区基本形成了改革创新上升空间大,市场要素吸纳能力强,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后劲大,城市服务功能基本完善的现代化新城。
县城南区作为安化县委、县政府“3+2”战略中城镇建设的主战场,城镇规划是开发建设的灵魂。为实现县城南区的科学发展,管委会秉着“因地制宜、合理布局、综合开发、配套建设”的理念,坚持“新思路、高起点、大手笔”的标准,请专家担纲,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,广开言路,集思广益,制订了远景发展规划和分期分段开发目标。
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城市的框架,道路骨架,城市服务功能,产业发展的定位都已经基本形成”。刘卫方说,县城南区已经基本达到生态宜居,现代化发展的一座新城。
征拆工作跟不上,开发建设的进度就无法推进。南区规划区背山面水,开发空间有限,共有可建设用地2.48平方公里。怎样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做文章,既保障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,又确保被拆迁安置居民获得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机会?刘卫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经过十多年,南区工委管委基本形成了依法拆迁和安置拆迁相结合的工作思路,以包干负责和做工作的工作机制互相推进,目前工作成效十分明显。”南区把征拆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,科学制定拆迁安置方案、合理确定安置时间、实行包干负责工作机制,十年来共计征收土地3100亩,拆迁房屋80026平方米,拆移坟墓2700冢,为开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安置房建设根据区里的统一标准,实行分户联建,大小、规格、形状和外装修统一。一户分配120平方米的地基,可建三个门面带六层楼房,好的门面一年的租金现已在2万元以上。
拆迁户谌万国告诉记者,南区开发不是把原来的居民拆迁出去后,全部用于招商建设,而是首先设计了由村民向市民转型的基本路径——通过就地安置居住,发展第二、三产业,消化吸收原有农村劳动力。
“县城南区的发展方向是要成为生态宜居,第三产业服务发展的功能非常完善的现代化新城。”刘卫方说,“在产业定位方面着力定位,县城南区确定了十大功能分区。”通过十年来的开发建设,南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,城市功能不断健全,城市框架不断拉大,逐步形成了以安化二中为中心的文体、教育区,以盛世第一城为中心的高档住宅区,以政法大院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区,以陶澍文化广场为中心的休闲娱乐区,以华天假日酒店为中心的商旅接待区和雪峰湖大道旅游观光区等。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。求新求变求发展,是县城南区自信自强的精神实质,未来,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南区将会闪亮安化。山水新城,让我们拭目以待!
作者:彭瑾业
编辑:刘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