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叫刘彪,是安化县乐安完小六年级四十一班的同学,义务照顾村里五保老人已有5个年头。他最大的理想,是成为一名富翁,建一所养老院,让无人照顾的老人安度晚年。
3月16日下午2点,刘彪给在附近陶器厂做工的奶奶、妈妈送完饭回来,自己来不及吃饭,就直接拐进了一间低矮的木房。
阴暗的屋内,肖月英老人正拿着电饭煲胆摸索着淘米。刘彪见了,赶忙迎上去接过电饭煲胆,麻利地淘米、放水、煮饭,然后熟练地生火烧水,又拿起柴刀劈柴。
驾轻就熟地干着这些活的刘彪,有着与12岁年龄不相符的特征:双手粗糙,沉默寡言,额前还飘着几缕白发。双目失明、无儿无女的肖月英老人,是刘彪义务照顾的第二位老人。
一篇日记,牵出一个真情故事
时光追溯到2012年3月,刘彪的同学魏思颖交上的一篇日记,引起了老师注意。日记里写道:见到这位孤苦伶仃、肌肉萎缩的老人时,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……刘彪同学一有空就去帮老人挑水、煮饭、洗衣、炒菜,这些我们在自己家都懒得干的家务活,刘彪为老人做了整整4年!
不久,安化电视台记者吴阳被这个故事吸引来了。在乐安镇乐群村一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,一个感人的故事,在被照顾的老人蒋太生断断续续的叙述中,完整生动起来。
刘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,母亲和奶奶白天也在附近做些零活。没读书之前,刘彪总喜欢“蒋爹蒋爹”地喊着,跑去和蒋太生聊天、玩耍。他读一年级以后,蒋太生病情逐渐加重,渐渐地生活不能自理,刘彪就开始给他穿衣洗脸、挑水做饭、洗衣叠被。
家人不想年幼的刘彪干这些活,刘彪据理力争:“蒋爹没儿女,又动不了,我不帮他谁帮他?”刚开始,他挑不起一桶水,就挑半桶;洗完的衣服提不动,他就一步步拖;老人头发长了,他要父亲买回一把推剪,自己学着理发;到后来,端屎接尿、洗脏衣裤,他干起来也不皱一下眉。
吴阳说,这次采访,让他滋生出对一个孩子从未有过的敬意。
蒋爹走了,爱心在延续
家人看到刘彪态度如此坚定,慢慢地从反对变为支持。刘彪上学去了,奶奶和妈妈会主动接上他的班,没照顾好,刘彪回来还会责备他们。渐渐地,村上一些人也来了,送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但凡有人办酒席,也总忘不了送一份到蒋太生家来。
2012年9月的一天,蒋太生在睡梦中安详离世,村上为他办了后事。
突然失去“忘年交”的刘彪,像被别人夺走了什么东西似的,心里空落落的。奶奶肖月秋看到孙子整天无精打采的,就建议他去照顾村里另一位无儿无女、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肖月英。
于是,刘彪开始操心起肖月英老人的饮食起居,水桶里有没有水,墙角边有没有柴,饭菜够不够,衣被暖不暖,他一有空闲总要过去看看才放心。
刘彪话不多,但说起邻村一位和孙女一起生活的老人时,他忍不住忿忿不平起来:“做孙女的不善待奶奶,稍稍不如意还又打又骂。我长大后要努力赚钱,成为一个富翁,回来建一所养老院,把这些老人都接到里面养老,让他们不再受苦。”
老师说,“彪哥”是我的老师
刘彪的事迹经媒体宣传后,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。现在,不管老师还是学生见到他,总会半崇敬半玩笑地称呼一声“彪哥”。
班主任肖国英说,刘彪平时傻傻憨憨的,成绩也不突出,如果不是同学的那篇日记,他们谁都想不到他有那么博爱的胸怀。在同学陈湘说来,刘彪的热心肠在平时倒也可见一二。
有一天放学,一位一年级同学不小心摔倒,嚎啕大哭,刘彪见了马上跑过去拉起他,确认没有受伤后,就讲笑话逗他开心,直到他破涕为笑,才放心离开。还有一次,班上一位同学身体不适引发呕吐,教室里散发出阵阵异味,一些同学躲得远远的,刘彪拿起簸箕就往食堂跑,盛回一些灰土,把教室打扫干净。陈湘说:“我打心底里佩服彪哥。”
渐渐地,刘彪的爱心潜移默化,感染了身边每一位同学。班里的卫生有人主动打扫,同学有困难,大家积极帮助,班风越来越好,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。肖国英自豪地说:“这都是彪哥榜样的力量。他不只是我的学生,也是我的老师啊。”
编辑:刘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