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时季,我和妻等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陶澍陵园的路程。
沿怀桃公路驱车到小淹,过轮渡,便到了文澜塔下。兀然耸立的文澜塔全部由花岗岩砌成,高七层,第一层镶嵌有道光皇帝钦赐的“印心石屋”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,塔据山腰,高大雄伟,俯瞰滔滔资水,远眺对岸的乌龟岩和城墙崖,颇能体现当年陶公高瞻远瞩、审时度势、运筹帷幄的干国良臣气概。
据说当年这山顶有一寺庙,陶澍便是在寺庙中夜伴青灯,苦读诗书,最终走出大山,步入他今后辉煌的人生。陶公把文澜塔建在此处,除了此处优美秀丽的风景外,定有他内心独特的感受和纪念意义。
从文澜塔溯资江而上,倚江有一条小公路,行车3公里,就进入了陶澍陵园。
园门前矗立两尊高大的石狮,威武雄壮。左侧20米处高耸着一颗硕大的枫树,直插云霄,虬枝嫩叶,迎风舞动,云从树顶过,水在树下流。眼前江面宽阔,江水轰鸣,夕阳斜照,江面生辉,轻舟点点,水鸟翻飞。此情此景,令人心旷神怡,又使人恬淡明净,超然于万物。
陶公将墓地选在此,常年背枕青山,面临碧水,观清风明月,听鸟鸣涛声,生前能叱咤风云,治国安邦,殁后能忍隐青山,归于黄土,独守一片世外桃源,非大智者不能为。
园门门柱是两根汉白玉大理石,高约3米有余,园门两侧用青砖砌成围墙,门楣上方镌刻陶澍历任官职,字体刚健。整个园门古朴典雅,简洁大方。
进入园内,中间一条1米宽的青石板小道直通陶澍墓地,紧挨路边是两排石羊、石虎、石马、石俑,排列整齐对称,它们时刻守护在陶公陵前,它们也钦仰陶公的丰功伟绩,时刻不离陶公左右?可据当地老人讲,它们是陵园的守护神。再往两侧,青松翠柏相映,玉兰葱葱、香樟郁郁,绿草茵茵,把整个陵园装扮得庄严肃穆,远看山丘上的陶澍陵墓,心中会油然而生敬意。
陵园的最右侧靠围墙处,有两栋建筑,前面一栋是御碑亭,原为八角亭,文革时被毁,现在看到的是新修的四角亭,(上下两层,共八角,也算呼应了当年的八角亭)白柱红檐,金黄琉璃瓦,每个角上各有一条翘首远眺的雕龙,似有随时破云乘雾而去之感。亭内巍然矗立道光皇帝御赐的四块碑刻,遗憾的是,由于天色渐晚,没有来得及详细了解碑文的内容。后面一栋是陶澍的享堂,相传为停放陶公遗容之所,原来有陶公的木质雕像一座,也在文革时被毁。现在享堂内外全被漆成朱红色,窗格子也变得简约时尚,倒失去了我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到的古朴典雅精致风格,实为一种遗憾。
距园门百米开外的山丘上,便是陶公的陵寝所在,我们去时,墓前已摆放有数束鲜花,我们没带鲜花,大家肃然立在先贤墓前,恭敬地鞠了三个躬。陪伴在陶澍墓左右两侧的是其夫人和侧室的墓,我们依次鞠躬。墓室两侧青松相伴,四周碧草相拥,环境清幽。墓后十数米处,两颗婆娑多姿的金桂枝繁叶茂,像两把巨伞,在为墓地遮风挡雨,每到金秋季节,桂花怒放的时候,整个陵园一定都浸润在花的馨香之中。这里是方圆数百米内的制高点,墓后远处是巍巍青山,墓前100多米处是奔流不息的资水,视野开阔,略无遮拦。古人信奉风水,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。
先贤已作古,但其生前的伟绩和遗留的典范足已让后人膜拜,那束束鲜花和只只香烛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?
当夕阳将最后一抹霞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御碑亭上时,我们也不得不踏上归程。
来源:原创
作者:陈子敬
编辑:刘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