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茶界著名专家刘祖生教授题词:安化 中国黑茶之乡
安化黑茶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“茶文化的经典,茶叶历史的浓缩,茶中的极品”。
安化是先有茶,后有县。早在唐代渠江薄片就是贡品,宋朝设立安化县以后,朝廷对安讹的认识就是“惟茶甲于诸州市”。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0世纪后期,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。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,且量多价廉,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,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。从明至清,茶叶都属于朝廷的“计划供应商品”,而四川茶、汉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。“定点生产商品”,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,产销萧条。明朝万历23年(1595年),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,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,免妨茶法马政;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,不宜禁止。后经户部裁定,报请皇帝批准,自后销西北的引茶,以汉、川茶为主,湖南茶为辅。至此,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。
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,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。晋、陕、汁、鄂、湘等省籍商人,各成一行帮,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。资本雄厚的晋、陕、甘茶商,还在安化建有楼阁,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。于是,在资江沿岸各处,出现了黄沙坪、酉州、苞芷园、小淹、边江、唐家观、雅雀坪、东坪、桥口等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。
道光元年(1820年)以前,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,或以羊毛、皮袄换购,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,人称“滚包商”。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,踩捆成包,以利运输。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,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,重约老秤10斤,称“百两茶”。清同治年间,晋商“三和公”茶号在“百两茶”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,增加重量,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,每支净重1000两,称为“千两茶”。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,又以籍贯不同分为“祁州卷”和“绛州卷”。祁州卷系山西祁县、榆次等地茶商经营,每支重1000两,产量较多;“绛州卷”为绛州茶商经营,每支重1100两,数量较少。
“千两茶”又名花卷茶,工艺独特,世界只有中国有,中国只有湖南有,湖南只有安化有。因其功用独特,形状硕大,香高艺雅,滋味浓醇,被称为“茶之侠者”。
编辑:刘强